第一百一十一章:拿下县城-《从亮剑开始的特种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至于为何不直接剃成光头,而是非得弄个辫子这主要还是因为满人是信仰萨满教的,按萨满教的说法,头发在头的顶部,最接近上天,因此是灵魂栖息之地,极为神圣。他们在进关后又接受了汉人的孝悌观念,认为头发是父母所给,不容毁坏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。

    满族人如果战死沙场,尸骨可以埋在外地,但是辫子必须剪下来送回家,在辫子上系上姓名,用来招魂。

    再来,就是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特殊功能,那就是辫子竟然能当枕头睡觉!由于这种辫子的长度很长,将其盘起就能变成一颗发软的枕头,方便随时随地的睡觉。

    本章未完,点击[下一页]继续阅读-->>

    【从亮剑开始的特种战】  【】

    汉人历来是束发挽髻。满洲人入关建立清朝后,剃发改装是其第一严令,不论绅士军民人等,“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”。此举遭到了汉人的普遍反抗,扬言“头可断,发不可剃”。清军则寸步不让,传令“一人不剃发全家斩,一家不剃发全村斩”。

    于是,汉人的男人都拖上了一根长长的辫子,成了世界历史上一大奇观。清廷把“辫子问题”绝对政治化,视为汉人顺服与否的标志,也为满汉民族问题埋下了祸根。

    不过,清前期、中期、后期的辫发是不相同的。

    清朝前期,实际满人最初的发形不是我们看到的“留一半”发型。而是金钱鼠尾,在脑后只留铜钱眼儿大小的一缕头发——这是当年清朝认证的标准。

    圆滚滚的脑袋拖着一条细线,就像是鼠标一样,钱鼠尾的造型是早期女真族发式,金兀术就这个造型,更有一说是满人上战场厮杀,把辫子盘到头上防刀砍的。

    然后到了清代中叶,发式有所变化。头顶着发面积已远不止一个金钱大,蓄发面积逐渐扩张,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,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,蓄发数量明显增加,可以说是由鼠尾巴变猪尾巴。

    嘉庆以后,在不过百年的时间里,蓄发面积已占全部头发中的大部分,超过了三分之二。男子的发式逐步演变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,发辫更像牛尾巴。

    之所以这样做也可以是看作汉人的缓慢的抗争吧!

    当然从方便程度上来说,只有一点点头发编成的辫子,自然是要比满头长发更加容易打理了。

    毕竟男人不同于女人,在古代大部分男人都是从事体力活的,因此流汗自然也是非常的多的,而在古代那种条件之下,普通人想要天天吸收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, 于是事件一长,什么螨虫,什么虱子自然就会爬满整个头皮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