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第142章 温室大棚种地瓜 周末,天气晴。 路上的积雪虽然已经化干净,但屋顶上,仍旧白茫茫一片。 李卫东跟着周晓白来到郊外农科所,或者说:农科院甘薯研究所。 顾名思义,这个研究所主要是研究甘薯类农作物。 在那三年期间,地瓜可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所以如何提高地瓜的产量以及抗旱能力,就成研究所的主要任务。 “赵伯伯。” 周晓白熟门熟路的领着李卫东来到一个屋子。 所谓的研究所,也就名字好听,实际上,就跟个农村庄子没什么两样,五六间平房,门口是一大片的铺满白雪的田地,旁边还有两个大棚。 周晓白嘴里的赵伯伯是个穿着破旧军大衣,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。 “是晓白啊,这么冷的天,怎么跑这来了?” 赵立国抬起头,有些惊讶的看着周晓白,以及旁边的李卫东。 “赵伯伯,这是我在农场的同事李卫东,他对大棚挺感兴趣的,所以我带他来看看。” 周晓白介绍了下旁边的李卫东。 “赵教授好。” 早在来的路上,李卫东就从周晓白嘴里知道这位赵伯伯的真实身份。 并且,他在地瓜培育上面,也是有着突出贡献的。 前些年,地瓜亩产不过千斤,而现在,却达到了三千斤。 因此,李卫东对其发自内心的尊敬。 “你好,小同志。”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李卫东对大棚感兴趣的原因,赵立国看向他的目光明显柔和了许多。 别看他们研究所也是正儿八经的事业单位,但因为太穷,太苦,所以那些大学生很少有愿意来这里的。 整个研究所,老中青三代加起来,才二十来人。 这点人冬天倒是够了,可等到大规模开始种植地瓜的时候,一人劈成三个都不够使。 所以,但凡碰到好苗子,赵立国就忍不住往自己碗里扒拉。 很显然,对大棚感兴趣的李卫东,已经进入了他的视野。 “稍等,我带你们进大棚里面瞅瞅。” 赵立国将面前的笔记收起来,也不废话,甚至都没倒杯热水,就领着两人来到大棚处。 与其说眼前的是大棚,倒不如说是温室大棚更恰当些。 大棚坐北朝南,北面是厚厚的土墙,三四米高,然后斜斜的蔓延下来。 大棚土墙上垛着厚厚的草帘子,等到傍晚,太阳落山的时候就会盖在大棚上,起到夜间保暖的效果。 而且大棚中间还伸出一根管子,此刻正往外冒着烟。 从门口钻进去,顿时一股湿热传来。 此刻,大棚里有两个人正趴在地上,仔细观察着地里甘薯的长势,并且记录在本子上。 “赵老师。” 赵立国领着李卫东跟周晓白进来后,那两人麻利的从地上爬起来。 “对比出来了吗?”赵立国看着两人问道。 “基本出来了,下雪后,甘薯的生长速度缓慢了三分之一,尤其是靠近边缘位置的,几乎停止生长。 根据目前收集到的数据,这批新培育的甘薯最佳生长温度应该在18度以上。 而低于15度,生长速度会大大减缓。 低于10度,则会死亡。 比去年的甘薯,耐寒性提高了两度左右。” 其中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拿着本子满脸欣喜的介绍着。 “两度?不错,除了抗寒性,也要把抗旱性做好对比,还有产量的问题,每多结一个地瓜,就会少一个人饿肚子。”赵立国语重心长的说道。 “赵老师放心,有了这批新培育的甘薯,明年产量一定还会提升不少。” “好。” 赵立国跟两人说完话,才领着李卫东以及周晓白在大棚里逛了起来,并且一边逛,一边给两人详细的介绍甘薯的生长习性还有大棚的作用效果。 只是在谈及需要烧炉子才能维持大棚里的温度时,赵立国脸上明显有些肉疼。 这也就是实验性质的培育甘薯,所以不能单纯的以经济效益来论,要不然,肯定会亏本。 李卫东看得很仔细,相比后世电视里那些高十几米的高科技温室大棚来说,眼前的大棚无疑很简陋,就连头顶的薄膜,也有很多地方贴着一个个补丁。 撑起大棚的也不是什么钢筋骨架,而是竹子。 大棚里面,很多地方还得弯着腰。 “怎么样?是不是感觉挺有意思?” 第(1/3)页